欢迎访问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源:基础学院发布时间:2022-12-10浏览次数:1313

基础学院党委书记 曹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矢志复兴初心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展望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要寄望,和依靠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基础学院作为培养一年级青年大学生的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舵定向、立心铸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推进“五育并举”,传承校训精神与红色基因,为广大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将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二、坚持入党教育五个早,落实新生党建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学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实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培养关”,探索适合新生的工作方法,抓实新生入党教育系列工作,全面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一是坚持入党“早启蒙”。紧抓新生“迎新季”和入学“关键期”。入党启蒙纳入新生入学认知教育,全覆盖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激发新生入党热情。二是坚持入党“早教育”。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史等内容多维度进行教育引导,加深新生对党的认识,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入党“早引导”。创新教育引导方式载体,组织召开“家乡的党史故事”讲述等活动,举办“迎国庆红色电影展”等,增强入党启蒙教育实效。四是坚持“早培养”。贯彻落实新时代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要求,增加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批次与人数。五是坚持“早实践”。建立“新青年”宿区党建工作站,拓展新生入党实践基地。组织新生入党积极分子积极承担疫情防控、学生宿区管理等志愿服务工作,主动参与楼栋楼层管理、核酸抗原检测统计、送餐、收垃圾、消杀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在抗疫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彰显责任担当。

三、打好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基础,服务上海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学院立足服务各专业学院学生培养需求、为实现学校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奠定扎实基础。学院师生形成学风建设志愿服务小组,积极落实全校新生的学业支持保障工作,多年坚守,扎实推进新生晨读晚自习,建立学院优良学风;积极开展朋辈教育、志远沙龙、创新创业大赛、宿区学风建设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搭建新生人文素养提升、自我展示和学习方法共享平台,涵育学生心灵,增强学生自信,提升学生素养能力。

作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学院将进一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领会报告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走好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深化书院制改革探索,引领新生坚定理想信念,心怀民族复兴之梦,涵养引领未来的创新潜能,历练接续扛旗的过硬本领,为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流人才奠定扎实基础。